2021「僧侶善巧助人系列」線上課程
0-4「回顧與展望」師生座談
釋見妙 報導
由台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在2021年11-12月所辦理的僧侶助人系列線上課程的最後一堂課於12月26(日)下午14:00-15:30舉行,邀請所有參與本次課程的講師們分享。茲將座談會重點摘錄於后:
主持人上自下鼐法師:
學會開辦僧侶助人系列課程開課至今近兩個月,邀請了一位具心理諮商師景的法師、一位精神科醫師及五位心理諮商師來為諸位法師們授課。這系列課程的專業性、挑戰性與未來應用性都很高,內容相當豐富,學員們的反應熱烈,也期待著下次的系列課程。
從廣面的社會變動來看,無論哪個世代的個人或家庭,該如何因應本身內在的困頓、自我覺察和成長,在人生發展中都隨著關係的改變而充滿挑戰。本次座談的基本構想為:座談主角為講師和學員,課程後未來的主角是學員大於講師,每位都會是人生課題的解決者與參與者,所以將教學關係當成師生合作關係。課後座談的目的是要建構對話並重建彼此的關係,讓學員或老師在學習之後,都能將過程視為一種探索,進而產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大的好奇心與承擔力,更重要的是成為一位主動的參與者。
「僧侶助人」是一個非常新穎的主題,可說是無法避免的一項過去已發生、現在正發生、未來會發生,在實質上的責任;僧眾一旦披上僧袍,便會被人們期待能回應生命的苦難。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此座談,老師們能再次分享如何講授當代僧侶助人課程的想法、觀點或不可改變的重點,目的是期望讓主辦單位、課程推動者和師生們能共創一個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待過去的場域,共構多面向的觀點和瞭解。其次期盼未來的課程能再持續地探討下,大家共同發展出佛教僧侶助人的新藍圖。
理事長上恒下定法師:
回顧開辦這系列課程的動機:為令僧眾因應現今多變的社會環境(氣候變遷、Covid19、少子化、高齡化、社會治安、家庭等)與其衍伸的相關問題,能有具足應變能力。僧眾如果能照顧自我身心的祥和,也能擴大照顧到身旁周遭的人事物,乃至拓展到世界和平,都可以有幫助與貢獻。這些珍貴的課程都將成為助人的法門之一,學員學習意願也相當踴躍,學會將持續安排讀書會或相關系列課程,提供給諸位法師參與學習。非常感恩諸位授課老師辛苦地教導,也感恩諸位來參與學習的法師,希望未來能繼續一同學習。
以下B類課程講師分享
李惠珠心理師:
個人剛開始學習心理諮商時,容易由助人的概念、技巧開始操作,但過去幾年經歷發現,被陪伴者感受到陪伴者的理解、關懷、同理,甚至與陪伴者同處在生命困境的感受中,還有更重要的包容與接納被陪伴者個人的生命狀態,這些都是具有影響力而有轉變的契機。因此課程起步上不著重理論概念,而是透過分享各種案例的故事,啟動自我的生命故事、體會信眾與其他需要協助的人們,內心真正的痛苦和煩惱的樣貌。
由於法師們所面臨的問題和臨床經驗上實際處理的方法有許多不同之處,上課講義或是案例都盡量配合法師,回到生活的案例更能活用助人的技巧。但最重要的莫過於陪伴的心態(共創出彼此安全容器和連結的關係),若被陪伴者能有所進展,加上運用正念或佛法面對人生議題,才是此課程的最終目標。
從課程設計上來看,法師或居士的原生家庭成長經驗都交互著在影響,尤以現代社會家庭結構變化相當大的緣故,課程放進多元家庭結構的內容,讓法師們了解類別與樣貌,進而分齡更細緻地瞭解各年齡層會面臨的變化與身心議題,協助法師們理解、學習實務經驗。長輩如何與成年子女溝通的議題、中年人的身心議題與自我照顧,此二項會是未來課程新探討的方向。
紀盈如心理師:
課程使用保護性、自主性為概念來探討親子概念,廣義化法師的角色(容器)為助人者,與較宏觀的面向來探討華人的親子關係,學習用更細膩的技巧來幫助他人,以這樣的心情和法師們互相瞭解、切磋。站在法師的角色,如果清楚了該站什麼立場、具備哪些知能的能力(同理、說話方式)、如何平穩自己的狀態等,面對信眾所拋出的問題,較不容易偏向建議策略的解決方向處理;以學習同理、陪伴信眾困境的精神為課程主要。未來的課程會朝實務層面學習與演練,包含彼此狀態的調節、如何進行高品質的對話方法。
蔡碧姬心理師:
課程核心的三個主軸:1.新時代對個人、家庭、世界和教養的衝突;2.兒童照顧是多層面的,無法一概而論;3.溝通的定義與方式。從父母兒女親緣的方向,在情感的流動跟互相成就對方上所遭遇的挫折和痛苦,思考課程中問題的角度。從依附關係看見問題、覺察壓力源,從而重建、調整、修復關係,彼此回到身心容納之窗,用菩薩心帶領、教養孩子。
周宗成心理師:
從人(際)互動之間開始建立關係時,透過語言、非語言等,傳達出價值與關懷等種種訊息。當有機會帶著對於自己或關係的覺察時,留意在關係的歷程中,這些都會相互影響,並持續影響到下一段關係與更多的關係中。此系列課程裡,都談到了重要關係的變動,也提及大環境對人對關係的變動;在學習過程中留意自己的有限性,同時放進了關係與自身的可能性,才不會用過去的經歷標準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評斷,認為自己不夠好。課程設計邀請法師們反思問題、互動,感受關係歷程中的影響,後續課程將練習青少年身心發展變化的特質,反思回顧自己與青少年有關的經驗,連結大腦人際心理學,藉此提供法師學習的方向。
以下A類課程
上大下惠法師:
課程包含了三大部分:
A.心理諮商與佛法的意圖(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心理學與佛法的相輔相成)、界線(心理學上的重要概念,許多問題都由此而出;僧眾的立場特殊,在處理關係上容易出錯)、原生家庭(過往經驗所造成的影響)、正念整合心理治療(僧眾銜接社會新趨勢)。
B.法師遇上心理師:自他在透過心理學與佛法療癒的過程。
C.一日禪:正念減壓為主軸,正念伸展加上自我覺察和些微的療癒。經過討論,未來可透過戒定慧三學更細膩地安排課程內容。
廖建智醫師:
正念與善意溝通課程有兩大主軸:1.讓佛法與心理學產生對話;2.分享僧眾與其他法師或居士互動溝通上的意涵和內容。溝通過程中,語言有善意和非善意兩種,會隨著心理狀況與過往經驗處事方式受到影響。善意溝通(同理心)裡具有當代心理對話或晤談技巧,從而正念覺察自他的內心狀態,觀察出語言與內在、處境的關係。
工作坊:淺層上處理同理心練習與溝通的歷程,深層上則是要覺察使用語言時的內心狀況。由此了解正念是充滿在生活之中的,帶出生活與生命每個內涵跟細節。
未來課程會朝向佛教內在自我修行與助人歷程的建構,結合當代(西方)心理學治療個案,藉此帶出更本土化、深邃的修行與助人方式。
林麗惠心理師:
課程設計為入門基礎層次,提供理論上主要概念的學習架構,內容偏重體會求助者心境上困難的演練,與助人者應有的事前準備。學員參與熱烈,態度積極願意互動彼此分享、貢獻。每位授課老師的內容,在學習上都是重點與重要背景,未來課程的內容,將會牽涉到參與課程法師在助人者上的定位(目標的層次)。
主持人結語:非常感謝各位講師,為學員們解說您特地因應法師們的助人需求上,精心設計您的授課內容。因為講師們的愛心和多年助人專業的知能,為僧侶助人系列課程注入了豐厚紮實的內容;更為法師的助人品質增添了優化的實力。祝福所有講師以及願意陪伴支持求助者的法師們,在助人路上常常遇見法喜。再次感謝各位講師,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