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活動報導 點擊數: 956

2021.11.29「親子溝通的挑戰與技巧」課程報導

2021「僧侶善巧助人系列」線上課程

B-2親子溝通的挑戰與技巧

釋宏教 報導

本次講座講師,紀盈如諮商心理師工作經驗豐富。曾於五專諮商中心工作八年,後來擔任行動諮商心理師──在不同的心理諮商中心、國小、大學以及診所擔任心理師、督導的角色,也與多所學校合作,擔任家庭治療師,主要工作對象多為家庭、家長、孩童或青少年。較常來尋求協助的家庭,大部分是拒學的小孩:他們不愛上學,不喜交友,不與他人往來,甚至不和家人互動;抑或是現今青少年的憂鬱症和焦慮症越來越多,來見心理師的家庭都會因這類問題,向紀心理諮商師尋求協助。課程中,紀心理師分享了自身過去有效的經驗,讓法師們了解、學習,在未來面對許多因有家庭溝通、或親子關係互動困擾的信眾時,可以如何提供專業的方法或建議,並予以幫助。

一、當代親子關係的難題: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首先,以「當代親子關係的難題」而言: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理解,法師們雖然不是別人的父母,但也是父母們的孩子,與父母交談時有沒有遇到過溝通方面的困難或挑戰?是否聽信眾說過這方面的難題?由於現代的孩子都是網路原生代,近十年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網路:現今生活的一切,幾乎無一不透過網路,孩子的知識訊息與探索能力都能輕易超越父母,漸漸地父母發現自己對子女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失控感倍增,且因此認為孩子的獨自探索充滿著各種風險,產生想要更加保護孩子、了解孩子一舉一動的念頭,慢慢變成了現代人口中的「直升機父母」。

紀心理師舉一體型高大孔武有力男高中生的個案,一次與朋友相約去看電影,媽媽竟詢問了這個孩子近二十個問題來確認孩子的行蹤與身邊的人,媽媽的各種訊問,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能力被否定而有挫敗感,進而拒絕回答。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感到不能理解、擔心、著急,焦慮和不安也隨之而來,開始追問孩子原因,以為孩子怎麼也講不聽,便嚴加管教,甚至出現動手管束的現象,孩子出現更多反抗、不服、情緒,自主性因而變得更強烈。

現今時代的父母時常處在一種焦慮感極高的狀態之下,原因是太想保護孩子;如果孩子在學習獨立探索這個世界時,父母的保護心理無法適度調整轉換態度,尤其是在關係階段轉換時,家庭就會發生很多的矛盾、衝突。事實上長大的本質就是獨立,而上學只是獨立的其中一種方式,若父母的保護性和孩子的自主性能到一個適中的交叉點時,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便能夠發展得更好。

二、放下武裝和面具,讓家庭關係溫馨彼此

家庭關係的本質略分三類:一、期待,可以是夫妻對彼此的期待、親子之間互相的期待;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是溝通,如果可以嘗試把對彼此的期待說清楚,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若處理得當,關係會變得更好;二、靠近與分離焦慮,短暫的相聚時份外珍惜,分離時感到十分孤單和焦慮。三、需要與依賴,有時候用堅強的表面示人,以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不願說出自己的需要。當個案的情緒被諮商師接受時,才能更冷靜地釐清和面對自己內在的情緒。

三、同頻共振,助人輕鬆到位小秘訣

在輔導個案時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到:同理到位、建立連結,當看到案主悲傷背後的需要,才有可能徹底融入對方的立場,聽到其內心聲音加以輔助。有些事可透過感受,感覺對方的處境,不需經歷過才能知道。處理的訣竅:把心放慢下來,保持正念,安住在呼吸,傾聽與觀察,在探問的過程中進入脈絡引導他。另,「對頻」 ( Attunement ) 刻意進入同步,關注他的動作,覺知對方內在狀態,重複他的話;在溝通的過程中運用容納之窗,維持在「窗內」情緒平穩狀態,發生改變的可能性較高,反之「脫窗」屬情緒起伏較大時不易接受建議,傾聽者需時刻觀察每一位個案容納之窗的狀態,以協助他們維持在窗內;若出現脫窗現象要即時處理,幫助案主回到現場,傾聽後以一顆好奇的心提出具體、明確的問題探問個案,幫助他說出不同的故事,聽到內心不同的聲音。

四、課堂Q&A

課堂中學員提問:一、該如何確定有沒有接住對方的情緒?紀心理師:「接住情緒」不是對方丟出什麽情緒,我們都得接住,而是要去理解,聽懂他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麽,這就叫接住了,這也是一種同理;當個案的情緒被接住時,通常反應 : 低下頭、愣住、流淚或是語言上承認自己的情緒,開始自我察覺。二、若我們不曾被同理過,該如何做一個同理的人?紀心理師:「同理」可以從了解自己開始,透過對自我內在的覺察、感覺、了解自己的狀態,以幫助你更好地同理他人。

課後反思

聽完心理師的分享,獲益頗深,學習到自我調節,原來透過對自己的觀察與覺知,也能成為助人資源「同理心」的發展,學到傾聽的同時也要保持正念,輕鬆的觀察彼此的容納之窗的狀態。發生衝突時,不但要安頓好自己,也要從對方情緒的語言表達中協助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親子溝通的挑戰與技巧」的課程中,彷彿看到了少年時叛逆的自己:說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與期待,還總是抱怨不被理解;儘管如此,父母永遠投以愛的眼神和溫暖的懷抱。是這份無私的愛,讓我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善;是父母無限的包容、接納與鼓勵,推動著我大膽向前邁進。在聆聽紀心理師經驗分享的同時,觀察到內在小孩再一次被看到,有一種被療癒的感覺,原以為是利他的方法,不曾想聽課的過程中自己最先嘗到了甜美的果實,感恩每一位生命中的善知識,謝謝您們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