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活動報導 點擊數: 999

2021.11.24「正念與善意溝通工作坊」課程報導

~ 溝通需要溝通者彼此之間相互了解。了解他人就像走到對方的經驗之島,從他的角度來看我這邊的世界以及我們共有的世界。~

釋法泉報導

別具巧思和創意的「正念善意溝通工作坊」,11月24日(三)上午8點30分在僧侶助人系列課程的網路視訊教室準時開始。廖建智醫師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和深度參與佛教界的解行背景,精心規劃了這一日的課程:以溝通五步驟以及同理心四層次為練習重點,透過有次第的三個單元,讓參與的學員法師從分組中,練習有效回應不同層次的個案問題。雖然課程很短,但收穫滿滿。

重視個案演練,以體驗助人歷程的心理工作坊有很多效用,例如讓學員更能掌握助人的基本要素,學習貼近個案的需求;此外,講師也邀請學員嘗試從佛法的角度分析個案的深度需求,進而提出有效方法,引導受困者走出煩惱的藩籬。

「個案演練」可以將教科書或課堂講授的抽象知識,轉成內在經驗,也是學習助人的一項重要歷程。因為助人是和某個人的生命面對面的互動,是不同於寫作或烹飪等能力,可以在過程中修改。助人需要台下功夫,既要靜心觀察又要能隨機應變。因此,這次工作坊著重在「從練習回應個案問題中,學習並領會溝通和助人的理論」。

    這一日的工作坊以下列三個活動單元進行練習:

(一)概介善意溝通理論:避免善意溝通的地雷

從複習上一堂課介紹的理論重點開始,廖醫師特地再舉例說明「無效的溝通」。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大部分的人如果捫心自問,在回應個案(求助者)時,可能都會覺得自己是善意的;但是由於慣性反應或不了解無效溝通,不免踩到善意溝通的地雷:抱著滿腔善意要幫忙他人的時候,卻不自覺地將善意,傳達為令人反感的「評價、否定」;或者讓人無感的「肯定、建議」等四種常犯的錯誤。由此可見「善意」加上「溝通」是說易行難,需要用心培養以和一再的練習。

(二)分組練習以加強認識善意溝通:同理心練習

        助人的能力是可以學習的,因為助人歷程經過研究和多次訓練之後,發展一個可追尋的歷程,大致可歸納為五個步驟:1.初步接觸、2.傾聽、3.回應感受及需求、4.修正和判斷,及5.療癒策略。這五個步驟都有個別的重點,需要透過個案實際情境練習才能上手。在單元二中,全班51位學員分成6小組,各組討論3道練習題包括:助人步驟二的「以同理心的回應」,助人步驟第三到第五層次的內容,而後大堂分享。

同理心是一種設身處地進入個案的世界,在初步接觸和傾聽(了解事件、案主的想法)之後,採用初階或進階的同理心以回應個案的感受和需求,將能幫忙個案有機會連接他自己的內外感受和想法。為了實際演練,廖醫師為每一組準備了三種不同層面的問題:個人宗教信仰、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

每一小組討論3個練習題,而且學員每次都要換組。這樣的安排讓每位參與的法師可以有機會和更多法師討論如何以同理心回應。多次分組的討論讓大堂會報內容更為豐富,並且透過大堂分享及講師解說,更釐清無效溝通和同理心的要素。

    上午課程在完成「單元二」告一段落。午間休息2小時後,接著進入「單元三」,此單元分成兩部份,個別蘊含著講師教學的用意和目的。

(三)缺乏正念覺察的助人歷程,會踢到怎樣的鐵板?

    在下午的3小時,學員或許期待講師會介紹本課程主題,「正念與善意溝通」。比如如何運用正念在助人歷程等等。然而講師並沒有採正面講授方式;反而用助人者缺乏正念而陷入困境的短片,讓學員分析助人者不足之處以及可以積極改善的作法。在大堂分析和講師回答的過程中,大家頓時明白:「哇!沒有覺察個案感受、想法並且說出其感受、想法,很可能就是在繞圈圈、或者跟著個案掉入其情緒漩渦而走不出來。」覺察對方的感受太重要了!

(四)綜合研判與療癒策略練習:實際體驗助人歷程:      

延續上面二部短片,接著分組分析短片個案的需求,並且運用兩個資源:1.運用馬斯洛的人格需求理論來分析和判斷個案需求,2.運用佛法的方法提出療癒策略。各組集思廣益旋即紛紛提出了相當有見解的分析,以及可行的佛法療癒方案。在大堂報告中,各組法師們認真分析並且提出如何運用佛法助人的方案,個個都有深義而值得參考。霎那間,當代法師自利利他的慈心和行動,不知不覺地自然湧現袈裟下溫暖助人的心、迴盪在視訊的虛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