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活動報導 點擊數: 2193

「觀.入世間:2017佛教僧侶內修外弘研討會」側紀(上)

你該如何為將「法」和「食」一起供養出家法師呢?為了推廣台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的宗旨:建構佛教僧侶內修外弘的終身學習平台以及邀請更多善知識一起共襄盛舉。基於本學會以僧伽教育為宗旨,因此在民國一○六年三月四日,假台北長春素食餐廳三樓,舉辦一場有「法」、有「食」的研討會。此次會議由台灣僧伽終身教育主辦,香光教育研發中心、南山放生寺、大悲學苑及佛文化禪觀研發社合辦以及根滿文教基金會、中華佛教青年會和慧炬雜誌社協辦。與會者出家法師將近二百人,居士一百六十人等熱烈參與。

本次研討會內容分為五大主題,共有十位出家法師發表。本研討會主題分為五個主題:主題一「僧侶內修外弘新趨勢」,分別由佛光山永本法師「從台灣經驗探討」,以及美國慧空法師從「佛教教育全球性的挑戰:把危機當轉機」作精闢的闡述。主題二「內修外弘的新挑戰」,金剛寺住持大航法師以「解行分離的修行困境」為題剖析,引人深思;佛文化禪觀研發社大乘法師解說「佛教修行地圖」,鼓勵與會者作個人修行規劃。講者內容切合僧信需求,獲得熱烈回響。主題三為「僧侶社區服務的經驗與考驗」,由多位法師及王浴執行長分別從「培力偏鄉」、「社區安寧靈性關懷」、「臨床安寧陪伴」、「戒癮」與「原住民培力」等為題,分享服務社群的經驗和心得,展現僧侶入世關懷的精神。主題四則是介紹該學會的兩個新活動,內修:「大眾閱藏」、外弘:「預防成癮知能」。主題五是「公民咖啡館匯談」,分20組討論「當代台灣佛教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共有270多位參與者熱烈討論,提出相關的課題和建議。

本研討會貴賓致詞,邀請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黃清高先生,以其服務社會局二十年的體驗,提供探討本會主題不同的視角。黃副局長首先指出:社會局每天在處理人間的苦難,而社會問題的根源在於「無法自我負責」。其次是都市化之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冷漠的關係,常常是導致社會問題的溫床。關於佛教法師如何回應二十一世紀社會各種挑戰的課題,黃副局長首先分析:生命之所以生存、成長,就是靠互助而形成。佛教作為教育的一環,可培養每個人具備「愛的實際力量」,即培養每個人具備承擔自己的責任的能力。因此,「愛,是透過行動完成;並非只是想像或空談!」從宗教師扶持社會的責任來看,則是發揮宗教和社群的互助關係:「協助信眾能夠融入社群,得到支持和心靈的安頓。」最後,黃副局者以「盡個人責任以立己,進而奉獻服務社群以達人」,呼應本研討會「內修外弘」的主題,並以此勉勵在場聽眾,將此作為終身學習的課題。

第一場次的主題是「僧侶內修外弘新趨勢」,由成功大學中文系林朝成教授主持。林教授從「佛教是一種傳統」且具備自身系統的角度,對本研討會主題破題:佛教有兩個面向構成:(一)本身的傳統內涵:文化、儀式、戒定慧、信眾關係等,這是佛教的核心價值和基礎。(二)支持宗教傳統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層面。佛教要在世間存在,首先需掌握核心而後延展,內修是向內的動力,外弘則是將宗教傳統與支持系統互動、回應、共振。由內往外且不偏重任何一個面向,將能支持佛教住持世間。接著,兩位比丘尼主講者,也分別以深厚的修養和入世關懷的體驗,為大會帶來了耳目一新和鼓舞人心的洞見。

第一個主題是「僧侶內修外弘的新趨勢:從台灣經驗探討」,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和佛光山叢林學院教師永本法師提出精闢及充滿創意的觀點。法師以四個子題:(一)台灣的趨勢、(二)僧伽外弘內化的淺見、(三)未來弘化的建議以及(四)結語論述。首先,法師舉出台灣社會少子化、高齡化加速嚴重的現象,以及全球化和科技化對社會所帶來的衝擊。接著,法師舉出如何積極正向面對當前的挑戰,講述內容具有建設性,包括:尊重不同教派,僧信共尊共榮,重視青年、培養人才。其中讓與會者印象深刻的是,法師對「開放」頗具創見:「開放」是一種關照環境的智慧,關懷眾生的慈悲,是洞見「空性」的展現而能不斷創新、打破框架;因此,開放能包容異己、放下成見而虛懷若谷。對於未來建議方面,法師呼籲,佛教內部要團結,重視從小到大的教育,共同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業。「空性」、「慈悲」與「入世關懷」就在法師清朗、肯定的話語中,為聽眾開展出台灣佛教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

第二位發表者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宗教所教授的慧空法師(Karma Lekshe Tsomo),恰逢法師五月底前在政治大學宗教系短期講學,因而能與會發表。對於大會主題,法師從「佛教教育的全球性挑戰:化危機為轉機」提出她個人長期投入佛教教育的體會和建言。首先,法師提出一個極為嚴重的危機問題:二十世紀期間,因為戰爭和政局不穩定導致飢荒、監禁、疾病,在柬普寨、中國、寮國、蒙古、蘇俄、越南和其他等地,佛教失去了大量的學習機構和幾代的合格佛教師資。對於珍貴的佛教教法的傳承和眾生慧命而言,這是極大的損失和危機。幸好,有不少卓越人士,以各種方式復興佛法,例如:重建佛教教育機構,重建寺院、收集殘存的文本並因而弘傳佛法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則是處在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一代面臨的挑戰是:無聊、無盡的數位干擾、階級的腐敗、暴力、恐懼、經濟壓迫、環境崩潰、精神污染、核災難的威脅等令人沮喪的景況。因此,佛教的教義如何以善巧的方法,吸引新的世代?佛教僧侶如何面對普遍受高等教育、處在複雜環境的年輕人,引導他們對於佛法有興趣,願意犧牲現代的享樂,為更高的好處而奉獻生命,準備承接住持佛法的重擔?緣此,對於寺院如何培養年輕出家眾,慧空法師主張:需要讓年輕人到外面求學、參學,接受佛法和當代的教育,讓他們出家修行的願力能被鼓舞和持續。縱使有出外修學的弟子,後來沒有回到自己的佛寺,只要他們運用所學,利益世間,也可以祝福他們! (待續)

圖一:「觀‧入世間:2017佛教僧侶內修外弘研討會」大合照
圖二:「觀‧入世間:2017佛教僧侶內修外弘研討會」——貴賓黃清高副局長致詞
圖三:研討會主題(一):「僧侶內修外弘的新趨勢——從台灣經驗探討」——永本法師主講
圖四:研討會主題(一):「僧侶內修外弘的新趨勢——從近代中國佛教發展探討」——慧空法師主講